跨界造车者|戴森的造车梦为甚碎了一地!
来源:头号汽车 微信公众号 | 编辑:赵阳 安然然 | 发布时间: 2020-06-05 | 98988 9887 | 分享到:

前不久,现为英国首富的戴森品牌创始人戴森,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采访时,首次揭露了自己在造车计划流产之后的心境。

 

当我发现计划失败时,我真的感到很伤心,很失望。我必须承认,生活确实充满着无数风险和失败的可能。

 

 

去年10月,以吹风机和吸尘器闻名世界的戴森公司正式宣布造车计划全面失败,原定于2020年推出的新款电动车彻底流产,和起初的雄心壮志一起消失的,还有戴森自掏腰包投进去的五亿英镑。

 

现年73岁的戴森老爷子回顾起自己造车的过程,心里有太多的不甘。就像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戴森造车的这场大梦,落幕时分也带着一些遗憾。

 

戴森,一个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提到吹风机,人们会想起戴森,提到吸尘器,人们也会想起戴森。但实际上,在火遍全世界的吹风机和吸尘器发明之前,戴森品牌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最先结缘的是汽车。

 

1974年,戴森推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款独立设计,通过将原本独轮手推车的轮子创造性地替换成球形,获得了第一次商业上的成功。

 

但成功改造独轮车之后的他,并没有继续钻研下去,反而是瞅准了吸尘器产业的发展空间,接下来的十年,戴森一直致力于吸尘器的突破性设计,直到上世纪80年代,詹姆斯·戴森才产生了制造一辆无污染汽车的念头。

 

 

汽车的柴油尾气将加速动物死亡。制造新车的想法来自戴森对未来环境的担忧,为了实现无污染的设想,戴森多次向卡车、柴油和汽车排气制造商,推荐自己研究的可捕捉柴油尾气的气旋过滤器。

 

但在当时,汽车制造商们普遍使用的是更简单的陶瓷过滤器,戴森的方案未能被广泛接受。经受了冷遇,戴森重新聚焦吸尘器项目,和汽车领域渐行渐远。

 

直到90年代末,戴森又转向了电动汽车相关的电动马达的研究,停滞了十几年的汽车构想,又被重新提起。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戴森一直没能赶上最好的时机。

 

 

蛰伏了长达十年,看到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后,戴森才下定决心开始为造车事业招兵买马,而这时全球已经累计了15万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留给戴森的空间已然不多了。

此时,不甘落后的戴森终于不再克制,直接豪掷25亿英镑,并宣布在将在2020年推出第一款电动车型。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来得有些晚。在戴森火急火燎研发新车的同时,特斯拉发展速度迅猛,完备车型齐上阵,销量步步攀升,坐上了新造车的头把交椅,而其余传统车企也在觉醒,新能源车的研发销售计划,逐渐提上日程,发展有条不紊。

 

 

错失良机的戴森,不仅在时间上落后一步,在设想上,也过于天真,他们显然低估了造车的复杂性,由于没有经验,戴森的设计标准尚未建立,设计理念离经叛道,生产计划也无比混乱。

 

直到2018年下旬,戴森才宣布在新加坡建造其第一家汽车制造厂,等到最终完工投入使用,还要再多几年的时间。而同年特斯拉的销量,已经突破3000辆,差距越来越大,戴森的失败已经是能预见的了。

 

 

詹姆斯·戴森曾在一次访谈中直言,做一件和其他人差不多的事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正试图做出突破。

 

从吸尘器、吹风机再到汽车,戴森的理念一直如此,追求新颖,追求颠覆,不同的是,吹风机和吸尘器成功了,而汽车没有。

 

庞大的车市没有给戴森迟来的标新立异足够的生存空间,车市需要的是更有魄力、更有实干精神的入局者。

  

去年10月,詹姆斯·戴森宣布造车失败, 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大梦,碎了。

 

其实,从戴森决定进军电动汽车起,一些反对人士就认为,这是注定要失败的虚荣项目,认定戴森难以盈利。

 

但詹姆斯·戴森仍旧抱着一腔热忱,投身制造,2014年刚开始运作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拥有良好的技术,以及高品质的汽车。

 

 

不过,当其他公司开始亏损时,他就意识到,这个项目对戴森来说,风险太大了。詹姆斯·戴森提到,即使是宝马,奔驰,奥迪和捷豹路虎,在汽车领域领军的车企,每出售一辆车的同时,都在赔钱。

 

他们按照欧盟法规,降低了汽车总体平均CONO的排放量,这就导致造车的成本非常高。电池、电子设备和冷却系统可比内燃机要贵的多。

 

 

戴森并不是一个车企,没有太多的资金会放在造车上,不能像传统车企,有试错的机会,我必须保证每辆车都是赚钱的,否则就会危及整个公司。

 

尽管报废了汽车梦,但戴森还可以通过为其他车企提供先进的固态电池,在汽车市场上分一杯羹。固态电池是电动汽车成功的关键元素之一,他们比锂离子电池更节能、更小、更轻,他们产生的热量少得多,因此不需要复杂且昂贵的冷却系统,并且还可以回收。

 

在戴森从事电动汽车制造的员工已有500人,有许多人会继续从事电池、机器人、空气处理和照明方面的研究。戴森仍投资25亿英镑(约合217亿人民币)专门用于汽车的英国和海外业务,包括在新加坡开设新的研究基地。

 

 

戴森的退出也说明,目前电动汽车制造的投资和产出比过低的情况。和戴森一样,拥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公司,想要跨界电动汽车领域的也不在少数。

 

2016年,董明珠联手王健林等知名企业家,斥资30亿入股银隆新能源,然而过了2年的时间,虽然成功造出了车,但却饱受诟病,销量差强人意,连续亏损。

 

虽然家电企业有着电气化的天然优势,凭借节能环保会享受国家的补贴政策,还是不能实现盈利。苹果和谷歌也曾一度考虑制造电动汽车,随后都放弃了。

 

 

除了跨界造电动汽车的,本身根植于电动汽车领域的车企也不怎么好过。即使是近年势头很猛的特斯拉,也已经烧掉了190亿美元的投资,而且还没有产生全年的利润。

 

众多车企难以盈利,不过,仍有许多的新鲜血液涌入电动汽车市场,这些车企瞄准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的持续加码,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利好形式,凭借自身一定的技术实力,纷纷融资建厂。

 

市场上也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不过大多车企尚且勉强维持。企业能否继续走下去,恐怕还要看其核心技术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自身能否实现良性发展。

 

 

智车优行的CEO兼联合创始人沈海寅估计,未来5年内,目前的电动汽车创业公司仅有10%能够存活下来,一些汽车分析师认为这一比例仅约为1%

 

2017年戴森公开表示戴森正式进入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并将于2020年推出独一无二的电动汽车,然而到了2020年,仿佛一切都已化为泡影。

 

参考资料:

1.FIRST PROPER LOOK AT JAMES DYSON'S FAILED ELECTRIC CAR AS ENTREPRENEUR TOPS SUNDAY TIMES RICH LIST FOR FIRST TIME——the Sunday times

2.How James Dyson, Britain’s Richest Man, Blew $600 Million on an Electric Car to Rival Tesla--Robb Report

3.别怪戴森放弃造车,他比“PPT造车们好太多了——36

24小时
全网最近一周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