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XT,宝马的转型基石
来源:车云网 | 编辑:北方奋斗小青年 | 发布时间: 2019-04-30 | 48398 9887 | 分享到:
iNEXT显然是宝马集团转型的基石。

德国时间3月20日,宝马集团、戴姆勒集团、大众汽车集团三方CEO在经历了40分钟的协商探讨后,最终三方达成一致,决定将电动化定为各自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德国汽车工业将全面转型电动化,以宝马集团为代表的德国汽车制造商们将义无反顾地拥抱电动化。

德系三巨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便决定了各自企业未来的命运,这说明本次决定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长远计划。巨头转身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全面铺开的技术路线,当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朝着电动化转型时,他们只需调转矛头,将旗下所有车型转换为电动车便是。这一切得益于其充分的技术储备和小试牛刀的前期市场试探。

以宝马集团为例,其首个电动车落地项目始于6年前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BMW i3,得益于其精准的定位,宝马集团的电动车项目顺风顺水,到在2018年已在全球取得超过14万辆销量成绩,占据全球电动车市场9%的份额。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宝马集团预计到今年底,全球将会运行50万辆宝马电动汽车。

可怕的是,以上成绩只是宝马集团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小试牛刀,而展示其核心技术的车型还未进入市场,BMW iX3和BMW iNEXT才是宝马最大的杀手锏。2018年,宝马集团加大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在这两大领域投入68.9亿欧元(利润的70%)以支撑其“最新第一战略”的顺利推进。

可喜的是,宝马集团超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望在2021年看到成果。届时,宝马集团将拥有包括BMW i3,MINI Electric,BMW iX3,BMW i4和BMW iNEXT在内的5款全电动车型。

其中,BMW iNEXT将是集宝马集团再电动化和自动驾驶领域最新技术的核心车型。据悉,BMW iNEXT的量产车型将于2021年投产,其最大续航里程达到600公里,自动驾驶能力将达到L3级别,并具备L4级自动驾驶技术。

毫无疑问,iNEXT是宝马集团的未来基石,它是宝马集团实施“最新第一战略”第三阶段的开局之作,同时也是宝马集团聚焦的ACES(自动化、数字化、电动化、共享化)四大领域的最强落地车型之一。

iNEXT对于宝马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其各大重要会议上都会看到它的身影。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现场,宝马集团也将iNEXT带到了中国,实现了它在中国的首次亮相。

iNEXT也使得中国消费者可以近距离感受宝马集团的汽车在未来几年后的样子。


产品力


用BMW品牌设计总监杜克的话来形容,

iNEXT是宝马集团将个人出行体验提升到全新高度的一款车型。它将同时具备宝马集团与生俱来的出色的驾控体验和自动驾驶的舒适性,可以在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随意切换。

iNEXT虽然只是一款概念车,但是据杜克介绍,量产版iNEXT将会保留概念车的70%设计元素。因此,眼前的iNEXT还是值得我们去畅想三年后电动车该有的形态。

据悉,iNEXT的整体造型采用SAV多功能运动车造型的原因在于,BMW X家族车型占到宝马集团60%的销量。从而能看出,从设计之初,iNEXT就已经瞄准了未来的市场表现了。

BMW品牌设计总监杜克BMW品牌设计总监杜克

iNEXT的外观亮点还在于其玫瑰金色车身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由暖铜色向深玫瑰色渐变的效果,在静态场景下也具备动感效果。而以下设计则是宝马集团对未来出行的畅想:两个宽大的对开式车门,取消了B柱,方便乘客进入;后排则更像一个现代、高端的生活空间;宽大的一体式后排座椅让车内犹如温馨的会客厅,让乘客得到充分的身心放松。


iNEXT的内饰则体现了宝马集团极力营造的“我的专属空间”的理念。iNEXT为驾驶员提供了主动驾驶功能和自动驾驶能力。在主动驾驶模式下,驾驶员可深度体验iNEXT出色的动力系统,iNEXT依然会传承宝马集团重驾控的传统;在自动驾驶模式下,iNEXT为乘客带来安全舒适,可享受娱乐和充分利用车内空间的出行体验。iNEXT无疑是宝马集团打造的集驾驶乐趣和生活乐趣的“第三生活空间”,也就是宝马集团所说的“我的专属空间”。


而使得iNEXT的内饰看起来像“我的专属空间”的,是由一项名为“Shy Tech”的隐形黑科技所支撑。顾名思义,“Shy Tech”所凸显的核心亮点是iNEXT的驾驶舱内除方向盘和显示屏外,再没有人任何屏幕或物理按钮,宝马集团意图通过此项黑科技营造未来汽车的座舱形态。驾驶员或乘客可通过智能投影将车内任一表明变成显示屏,可以在木质或织物表面完成以往在物理按钮上实现的功能。


总体而言,宝马集团的这项“Shy Tech”黑科技主要表现为智能个人助理、智能材质和智能光束三大科技。其中,在智能个人助理方面,使用“嘿,宝马”提示语就可唤醒智能个人助理。iNEXT在软件层面与BMW云端互联、智能设备和智能家居网络实现连接。例如:车主可通过语音指令来关闭家中的窗户。而智能光束技术既可作为阅读灯,也可成为交互式投影屏,它使得印刷书籍中的文本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和交互式图形来补充,并通过触碰来控制。

从产品力层面的角度来审视iNEXT这款产品时,其出众的外观造型、充满想象的内饰设计,以及兼具华丽和实用的黑科技技术,都让人不禁感慨宝马在产品层面积累的深厚功底。如果再考虑到以上的设计和技术中的70%要应用到量产车上时,iNEXT都应当是宝马集团在转型道路上的最重要一款产品。


而且,iNEXT还承载了宝马集团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野心。


自动驾驶布局


在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途径上,宝马集团选择“以数据驱动研发”的策略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宝马集团认为,要完成在地图上显示并处理全球各地复杂多变的道路状况,唯一途径就是先采集大量数据,这意味着自动驾驶的众多算法和整体运行都要通过庞大的数据库进行验证。

宝马集团收集数据的方式则是由实测和模拟两种方法。首先是通过自动驾驶测试车队采集约500万公里的实际道路驾驶数据,并从中选出200万公里最有价值的驾驶数据。此外,还有2.4亿公里通过模拟测试产生的驾驶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更加丰富的驾驶场景,从而保证在自动驾驶研发中充分考虑实际驾驶的多样性。

于是,宝马集团早在2000年便已经投身到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当中,并建立了相当规模的路测车队。目前,宝马集团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拥有大约80辆BMW 7系分布在美国西海岸、德国、以色列和中国。并且,宝马集团计划到2019年底将测试车辆的数目增加至140辆。

其中在中国市场,由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复杂的道路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环境,宝马集团早已将中国市场视为其自动驾驶技术最佳应用场景,并且取得了令对手羡慕的成绩。

2016年,宝马集团在成都高速公路上首次实景演示了L3自动驾驶技术,成功实景演示了包括自动车道保持、自动车辆跟随、自动变换车道在内的三项主要功能;2017年,宝马集团通过一台BMW 7系自动驾驶测试原型车在杭州实景演示了L4区域自动驾驶技术,标志着其本土化研发取得最新成果;2018年5月,宝马集团在上海获得上海市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获得自动驾驶路试许可牌照的国际整车制造商;同年7月,宝马集团宣布将以理事会成员身份加入百度阿波罗(Apollo)开放平台,宝马将借助Apollo平台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

在产品方面,全新BMW X5和BMW X7已经实现了L2自动驾驶,其中包括最核心的倒车辅助功能,它可以实时记录行车轨迹使车辆沿最近驶过的路线倒车,自动倒回50米距离。宝马集团认为,L2级自动驾驶可以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打好基础。

显然,以上所有的努力,宝马集团都是为了能在2021年量产iNEXT时,可以在其身上实现L3级自动驾驶能力,并储备L4级自动驾驶技术。


为此,宝马集团在今年宣布成立数据中心并启用全新IT平台,将“以数据驱动研发”的策略进行到底,更是为了确保iNEXT在实现量产时,其自动驾驶系统始终处于高安全和高可靠的状态。

宝马集团新成立的数据中心以及全新IT平台的显著能力是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宝马集团希望可以将呈指数级增长的自动驾驶数据最优化、最大化利用其价值。

据悉,宝马集团最新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用以下以下几组数字量化:

每日可收集超过1500 TB的原始数据,相当于2.3万个iPhone X的数据存储量;

存储容量超过230 PB(较高级的存储单位,1PB=1024TB),如果将230 PB存储在普通光盘上,这些光盘将装满45个面积约80平米,层高3米的公寓;

拥有超过10万核、200个GPU(图形处理单元)的计算能力;

净有效数据传输率约为3.75太比特/秒,足以实现同时播放100万个高清电视节目,或100万个家庭同时观看一个高清电视节目;

每两周向硬件在环测试平台传输的数据量达50PB。

毫无疑问,宝马集团最新成立的数据中心将会越来越忙,它将与相隔几公里之外的宝马集团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共同组成宝马集团未来几年最核心的部门。宝马集团最尖端的科技人才也将频繁出入这两大部门,其中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iNEXT能顺利实现L3级自动驾驶能力,并具备L4级自动驾驶技术。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iNEXT显然是宝马集团转型的基石。

小结:

宝马集团在电动化、自动驾驶领域所积累的经验,毫无疑问都将由iNEXT体现。从产品力层面讲,iNEXT汇集了宝马集团最新的电驱动技术、最强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最前沿的设计语言;从战略层面讲,iNEXT是宝马集团“最新第一战略”能否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的关键,从而实现到2025年完成“最新第一战略”的所有布局。

iNEXT身上的担子不小,宝马集团必须全力以赴。

编辑:苏娟

24小时
全网最近一周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