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论坛:这些专家的观点,小编惊呆了!
诺基亚的冬天,正是苹果和华为们的春天。正在大变革的全球汽车行业亦是如此,尽管全球汽车行业回落,全球汽车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但面临汽车“四化”革命和智慧交通等新需求,新的行业机会正在酝酿,新兴市场参与者正在进入,新的行业巨头正在孕育。
这些观点真是都没错,不过,有些话和观点讲的太真太明白,总是有些人觉得惊呆了。但是头号君就是喜欢你们这种坦荡的精神和胸襟。接下来我们看看最近一场重量级的论坛都讲了啥。
10月19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中欧校友汽车产业协会协办的“智荟中欧”2019第十七届中国汽车产业论坛在中欧上海校区成功举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领导、政府官员、学界精英和行业领袖齐聚一堂,与现场嘉宾就全球汽车产业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探讨。
目前,替代能源、环境可持续、交通治理已成为汽车行业需要直面的三大挑战,来自新技术、监管以及竞争环境的挑战前所未有。加上跨界而来的新兴势力正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与新模式强势入局,在技术变革的大潮中,汽车产业如何寻找新的增量,从而应对新兴消费者的迫切需求,是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
到场的专家们和行业领袖们也是猛的观点毫不保留的爆出,比如汽车行业是不是冬天,自动驾驶是天堂还是地狱,2026年很多汽车企业要倒闭,小编觉得是惊呆了。
以下是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有所删减。
01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
观点:未来出行中没有超级英雄
1、提到“四化”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中国有机会利用这“四化”的机会弯道超车。我想针对这个问题,很难有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其实这是完全可能的。为什么中国可能?有很多独特的特点,中国的市场非常大,中国人非常开放,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容忍度非常高。中国的产业非常的具有活力。在有些领域,确实是世界领先的。比如说5G,比如说V2X的探索。这是很多的前提条件,存在的可能性。
2、对于未来出行其实更应该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中的一些根本逻辑,比关注最终的结果更有意义。作为沃尔沃来讲,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体系的能力。在2017年,我们率先宣布全面的电气化战略。在自动驾驶领域,我们计划在2020年代初期,向市场推出第一款高度自动驾驶的量产汽车。为什么如此谦逊呢?其实就一个字--安全。我们谈到自动驾驶的时候,如果不能达到现在车能够达到的安全水平,我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司,这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3、在面临新的环境的时候,这个超级英雄一定是不存在的。未来出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单打独斗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发挥独特的价值,未来出行不应该有超级英雄,只应该有开放、协作,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英雄。沃尔沃在“四化”领域清晰地展现了趋势。
4、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生态化的情况下,是不是会产生很大的同质化的问题?所以差异化是一个最大的挑战。车和车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不同品牌的差别又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合而不同。发展大趋势是明确的相同的,这是合的一面。差别来自于不同品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理念,将带来同一种技术趋势,不同的侧重发展,最终为我们呈现多姿多彩的未来出行选择。
02
采埃孚亚太区运营高级副总裁,采埃孚中国区总裁汪润怡
观点:自动驾驶,中国最有希望走在世界前列
1、对于AD(Autodrive)自动驾驶来说,中国很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面。首先,我们有这样一个市场需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个报告,中国的消费者有75%的消费者认为有自动驾驶的需求,相对于欧洲有49%,北美48%,中国很显然消费者走在世界的前列,在需求方面。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互联网使得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尝到了非常多的甜头。
2、其次,政府集中资源的发展,还有中国式的公司,包括腾讯、百度,所有的走在前沿,包括新技术,大家都有非常往前的决心,不停地干。5G的发布,人工智能每天夜以继日地精进,机器不断地学习,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实现AD(Autodrive)的速度和程度,我们抱着非常大的希望。
03
海梁科技首席执行官胡剑平博士
观点:网约车不是智慧出行,最终还是要靠公交
1、大家谈自动驾驶是不忘初心,希望自动驾驶能解决拥堵,希望能解决排放,但是我觉得自动驾驶解决不了。其实拥堵的根源是道路资源和车辆资源不匹配。我的结论是解决不了,如果大家都在关注做私家车的自动驾驶,那将是一个地狱。
2、这是美国教授的研究,他说现在平均美国一辆车坐1.06个人,未来如果要解决1.2亿的城市化人再进来,还要加一亿多的车,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非自动驾驶,美国没有那么多的基础设施,中国更是这样。
实际上美国是在车轮上的国家,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人坐的车已经将近80%,两个、三个人,美国都觉得效率很高了,也不过就是10%,但是真正的效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公共交通,而且我觉得现在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出行及服务就是网约车。他们认为优步、滴滴就是未来智慧出行。我从交通的角度,我觉得不是的,其实我们公交,地铁加地面交通是优步和滴滴的四倍。其实他们只解决了25%的问题,其实75%和更多的要以人为核心的,实际上要公交优先。
3、如果能各种补贴转移到公共交通,实现免费公交出行,那很多会去乘坐公交车。我们在深圳已经做测试和示范,效果是非常好的,就是让用户、酒店、餐馆,让商超,它们加起来,来鼓励智慧出行,让老百姓放弃私家车。我们也做了一个E-Bus平台,这个平台一天能够承担10万左右的用户,其中30%是原来开私家车的。如果大家都能转移到公共交通,我们的效率会更高,我们的道路就不会再拥堵,公交的效率就会更高,我们就更加绿色。
04
腾讯的副总裁钟翔平
观点: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问题
自动驾驶加速中间实现过程中,其实会面对的复杂性和难题确实会更多,因为它不仅是技术问题,包括到生态性的问题,包括法律问题、伦理问题,这些都会存在的时候,它需要一些周期去突破。公交体系本身是向下的一种管理方式。公交体系解决自动驾驶所面对的复杂性,路径会更清晰和更短。在自动驾驶推进的时候,公交会更快,或者说更适合去快节奏推进政策性的落地。
05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
观点:关心未来出行生态的价值流动
1、现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面,整个汽车发展的理念,未来的生态正在发生着一个重要的改变。未来是围绕着智慧出行的中心,万物互联,这里包括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和能源网络全面的互联。
2、在多位一体的共享模式下面,不仅仅汽车是共享的,道路也要进行共享,基础设施、停车场也要共享,充电站等都要共享,也实现这样的共享。在整个信息流的指导和作用下,实现物质的流动、能量的流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价值的流动。在这里边,一定会催生出来大量的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新的政策。
06
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何墨池
观点:智慧出行没有万金油 要技术组合和最优化
1、自动驾驶,首先是在受控的环境里面率先使用。实际上在矿井以及港口已经用了自主驾驶汽车了,但是有科技,然后也包括这些特殊的机遇催生的。比如说有大量的瓦斯的矿井里面,就用了自主驾驶的汽车。
2、我们要创造价值,这样别人才能买单。我们短期要做什么呢?要确保我们的引擎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能源,不管是用电还是用燃料什么的,我们一定要最有效地来使用能源。在短期来说,我们都知道,没有百分之百的绿色的电能。为了实现最高的使用率,我们要有智能的交通系统,要用大数据来规划交通,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做。
我的结论就是如果我们想要创造智慧的城市,智慧的环境,智慧的交通的话,我们没有这种万金油,我们一定要有各种现有技术的组合,在每种用途下进行优化。商业车辆的电气化,不管是巴士还是卡车,一定要以商业为驱动,在长期来看,不能依赖于补贴。
07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刘治彦
观点:智慧交通其实是能源革命
我们智慧城市来讲,实际上离不开我们能源的革命,特别是汽车大量消耗能源的行业,电动车肯定是未来的汽车的主要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也面临着突破一些核心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储存技术、安全技术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改进。
08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丁晓华
观点:2025年前,建议免费牌照别取消
1、主要是针对上海和北京,结论是北京的64%和上海的51%的人说,如果没有这块免费“铁皮”,我买油车去了。突然之间把补贴降为零,又把牌照免费这件事取消,电动汽车市场的销售会比较大的影响。我们认为现在牌照驱动,特别是特大型城市,依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主要的一个推动力。如果免费牌照不取消,我们认为五到十年PHEV从用户端来看,他一定会选择的,他不会把它抛弃的。所以建议在2025年前,这块免费牌照不要取消掉。
2、公共充电网点的充电时长利用率,1.3%。每一次充进去的电量大约18度到19度,充电的时长大约在两个小时以内。我们的车和桩是1.13比1,2020年的规划做到1比1,这个比例在全国都是非常高的。
为什么大家依然觉得公共充电是一个问题?第一个是使用率低的问题,不是大家都去充了,是车位被占了,其实是结构问题,北京市场就很典型,公共充电桩的公司现在都说我们挣钱了,因为纯电车型多,上海PHEV占大多数,PHEV可以不充电就回家的,所以不会去公共充电桩补电。
09
欧洲议会副主席Dita Charanzova女士
观点:欧洲氢燃料电池具有领先地位
我觉得未来可能既有电池汽车,还有就是燃料电池用于长途以及豪华车。如果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燃料电池将来可能取代电池汽车。目前两种技术都要同时发展,在市场当中,我们要有氢能的充气站,也要有充电桩。现在我们在欧洲有一个新法律,要求会员国要有替代能源的充电站,由成员国它们自己决定。现在在欧洲只有125个氢能的加气站,这意味着欧洲在这方面,仍然是领导性的区域。
10
上汽集团董事何立欣
观点:没有规模的车企会死掉
1、2017年全球大的汽车公司的CEO开过一个会议,认为共享今后未来一定是一个趋势,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他们的判断是到2026年,整车的销量会大幅度下滑。今后的竞争就是谁控制平台,谁控制未来。当初是预计到2026年以后,一半的主机厂会倒掉,一半的主机厂会成为代工。这个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都可能出现。
2、对我们主机厂来说,与其被别人颠覆,还不如我们自己颠覆,我们上汽对所有的出行都进行的尝试。从中国来说,已经连续18年的高速增长,今后未来肯定就是会有一个至少说不会像原来这样的靠数量的增长来维持发展的。美国就三大汽车公司,在中国有几十家汽车公司,汽车公司一定会整合,不需要这么多的,可能最后就生存下来几家汽车公司,这个是比较正常的,汽车是靠规模支撑的,没有规模的都会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