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汽车市场的“本土化”较量已从各大汽车制造商升级到零部件厂商在华的供应链战略,为了更快抢得市场先机,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已不再满足于“供应商”的被动角色,他们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大本营走向市场竞争腹地,努力实现“本土化+国际化”的抢滩布局。
在刚过去的2019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材料展(ATMS)现场,大陆集团就围绕其汽车生产装配的最新产品及技术进行了一次对外分享,该集团中国工业销售总监赵龙也围绕着本土化持续深耕,与《每日汽车》做了一次多维度交流。
在过去,大陆集团所有的研发都是在德国进行,和很多本土企业相比,在对中国客户的响应速度上和推进市场方面有一定的距离,但现在,大陆集团在中国已设有研发团队、以及本土的销售团队和服务团队。
赵龙坦言,中国现在所有的客户,不只是装配业,所有客户都对新技术、高质量的服务有渴望,而且要求都是世界上第一流水平。大陆集团只有在服务和产品研发的本土化生产方面做到世界一流,才能得到中国客户的满意。
“我们今年陆续开始了很多市场化的进程,比如今天现场重点介绍的碳纤维传送带,在今年的下半年会引入中国进行生产。其他的产品,如工业胶管、液压管路、输送带等,在2020年的时候也会有相当大一部分在国内投产。”
在此之前,和欧洲区及北美区相比,中国在材料研发、产品设计研发、产品试样与验证等核心科研能力上仍有一定的差距。在经济环境及行业市场背景下,中国区面临着如何通过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并实现提高研发能力的挑战。
在这次ATMS展会,大陆集团把每一个业务单元最好的产品带到现场,重点展示的SSG快速接头就是案例之一。“中国客户采用我们的SSG的系统,整个的装配作业只需要10分钟,这在全球来说已经是一个效率的质变,因为这对于很多制造商过去来说需要花半天时间、或者一整天来做,我们可以直接给客户带来成本上的优势。
赵龙重点强调了大陆集团给中国客户带来的多元化价值,“放在中国的其它行业,如流体、或者空气弹簧业上,我们都在节约成本、可靠性、轻量化、智能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再补充一下,为了让客户能更好的监测系统运营的情况,我们还有皮带智能监控的一套解决方案,让客户随时了解系统运营状况。”
本土化痛点和难点
大陆集团在中国的本土化,2017年是个转折点。
赵龙介绍,大陆集团从2017开始对中国区业务开始进行战略调整,整合了集团内所有的优势资源,给中国市场输送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并着手把大陆集团在国外最优秀的产品在中国本土化生产,包括前沿的SSG连接系统等。
“我们在2017年以前,业务都是按照业务单元执行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产品,但是大家都是各自在作战,从资源上或者从研发上都有一些浪费。此后把所有工业产品的业务单元做了一个销售和市场层面的整合,并成立了更大的工业业务团队,由这个团队来帮所有相关的单元在中国推广工业产品。”
汽车装配业是大陆的关键业务之一,该业务衍生出来的核心技术和相关溢价,本土化后还可以应用到其他行业,如石油天然气、非公路车辆、轨道交通等,而这些都是紧密贴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来开展大中国的布局。
此外,大陆集团在中国也加大了研究与发展(R& D)领域的投入,成立中国区的材料研发中心,不仅着重于材料本地化工作,还将在大陆集团近150年的橡塑技术领域先驱者的基础上,开发包括超越橡塑产品本身的智能材料。
“一方面,是建立标准、高效、可靠的材料开发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围绕新型材料的研发培养人才,为下一步本土化的深耕做好准备。”赵龙告诉《每日汽车》记者,他们也会顺应汽车装配领域的潮流,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
无论是平台、人才储备还是新兴领域的投资和更新换代,都是大陆集团“In the market,For the market”战略的一部分,让他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或友商相比更有市场优势。
“在汽车装配行业,我们针对整个装配过程的所有工序都有相应的产品,可以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这是业内其他供应商无法做到的。”在赵龙看来,能否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能否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阶段、运营阶段以及最后的产品替换阶段),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吃透市场需求的基础指标。
在赵龙看来,2017年是本土化的一个分水岭,下一个预计是在2020年,大陆集团将在一年后厚积薄发,用传统的优势产品带动新的产品,从而造成一个拳头的效应。“这也是大陆集团为了更好在未来实现占有率优势,而做的一个战略调整。